「Fire In The Hole」,相信有玩過CS槍戰這款線上遊戲的玩家,對於這段語音勢必都不陌生。今天就為你們簡單介紹手榴彈的歷史、原理與常見的幾款手榴彈。

歷史
手榴彈,一種手擲式的武器,是士兵們戰鬥中常用的武器。近年來,由於射擊遊戲的流行,而在台灣有「芭樂」,香港有「菠蘿」的俗稱。

手榴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00年左右的拜占庭帝國時期。當時的拜占庭軍隊將火燄和鐵釘裝入石頭或陶器做成的。公元1000年,宋朝出現了稱為火球或火炮的火器,其原理與現代手榴彈相同,為現代手榴彈先驅。

1044年出版的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有霹靂火球、蔟藜火球、毒藥火球、煙球及引火球等多種可手投彈藥。13世紀初,中國軍隊中出現了鐵殼製造以火藥爆炸的投擲武器──震天雷,是為一種古代手榴彈。

17世紀後,手榴彈被歐洲軍隊廣泛使用。到了20世紀,從1904年的日俄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手榴彈已經成為現代化步兵的必備武器之一,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都有它的身影。


原理
現代手榴彈多呈球狀或筒狀,一部分舊式中國和德國制手榴彈為帶棒狀柄的圓筒形。一般由彈體、引信兩部分組成。外附帶安全栓,或安全蓋等安全裝置。一旦解除安全裝置,引信點火後數秒即爆發。現代手榴彈不僅可以手投,同時還可以用槍發射。

儘管手榴彈分為許多種,但其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上圖,從左至右,手榴彈的構造依次為保險銷、彈體、高能炸藥、雷管、保險機構、擊針和引信。當手榴彈的保險插銷被拉開,並被擲出後,收緊的彈簧會開始復位,並帶動卡榫將保險握桿彈開,最後由於擊針碰撞底火點燃並引爆。

擊針撞擊底火並引燃引信。來源: https://kknews.cc/zh-tw/military/kppvjnr.html
 
MK2手榴彈
MK2美規手榴彈是我國目前現役使用的手榴彈之一,其彈體源於20世紀初;格子狀的凹槽,除了具有防滑功能外,也利於在爆炸時形成碎片。

外型酷似鳳梨的MK2手榴彈。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Mk_2%E6%89%8B%E6%A6%B4%E5%BD%88
 
MK2手榴彈重量600克,在二戰、韓戰甚至是越戰被大量使用。由於外型酷似鳳梨,而有「鳳梨」、「菠蘿」手榴彈等暱稱;也是現今大眾對手榴彈外觀認知的既有印象。

據政府採購網日前決標資訊,陸軍將斥資新台幣3億7200萬元委託中科院生產Mk2手榴彈,總數24萬枚,意即每枚採購價格為1550元,將分別於2024年至2028年執行。


M67手榴彈
M67手榴彈是一種破片式手榴彈,外型酷似一顆金蘋果。但千萬別小看這一顆小小的金蘋果,其外殼碎裂產生的彈片可以形成半徑15公尺的有效範圍,五公尺內甚至是致死範圍。

外型酷似一顆金蘋果的M67手榴彈。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M67%E6%89%8B%E6%A6%B4%E5%BD%88
 
由於兩岸關係緊張,目前國軍也已提撥超過10億美元,以每枚1370台幣的價錢,向美國購入約70萬枚的M67手榴彈。

24型柄式手榴彈
柄式手榴彈(Stielhandgranate),為德國陸軍在一二戰中所使用的手榴彈,其如同手杖的獨特外表使其擁有「柄狀榴彈」的稱號。

此類手榴彈的設計是在薄壁鋼罐中填入高爆炸藥,是「攻擊型」手榴彈的經典例子。不同於M67和MK2兩者使用破片造成殺傷的「防禦型」手榴彈,攻擊型手榴彈使用爆炸作為主要的殺傷手段。

由於物理特型,其如同手柄般的設計使其投擲的距離大幅上升,24型手榴彈可以輕鬆被投擲超過30公尺的距離。另一方面,當戰鬥環境位於山坡或是城市時,此設計也降低了向上投擲後往回滾的風險,這對於在清除步兵陣地時顯得非常有用。

雖然它們個別使用時對裝甲車輛與碉堡並不是非常有效,但這種手榴彈可以搭配另外六顆以鐵絲綁在周圍的爆炸頭(不含握柄),形成土製的「綑狀」手榴彈。這些被稱作Geballte Ladung(字面意思為「球狀炸彈」或「集中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