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李光耀總理第二次訪台,鑑於新加坡空間有限向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希望能夠在台灣訓練新加坡部隊。因此於隔年1975年4月達成協議,讓新加坡透過「星光演習」的代號下於台灣進行軍事交流。星光部隊最具大眾所知到的主要為步兵、砲兵、裝甲部隊及突擊聯隊,這些部隊被依照單位性質被分配至我國國軍不同地方基地進行訓練,如屏東恆春、雲林斗六、新竹湖口等。而新加坡空軍飛行員也來台與我國空軍737聯隊第7戰術戰鬥機大隊第46中隊也就是假想敵中隊進行練習。
1975年我國空軍派遣飛行員前往美國受「戰鬥武器學校F-5E/F教官班」訓練,結訓後在433聯隊成立「F-5E/F機炸射班」負責對空對地戰術之學科訓練並培訓種子教官。1984年第46中隊改編成為空軍46戰術戰鬥機隊,1988年擴編成為戰術中心,下轄第46中隊與空儀組(Air Combat Maneuvering Instrumentation ,ACMI)負責空軍官校畢業飛行員的戰技訓練及全軍的戰術戰鬥、學術科的師資訓練及部隊戰術輪訓。1985-1986年間聘請美籍退休教官協助46中隊建立假想敵中隊的能量,透過搜集敵情、模擬敵方戰術進行模擬演練。隨著時代及科技的變化,缺乏視距外作戰能力與面臨機體老化問題的F-5E/F僅能擔任低階假想敵,無法完全模擬敵方性能。因此46中隊再度轉換回全部訓,而假想敵中隊則由在花蓮基地的第17作戰隊F-16戰機擔任。
網路上流傳1992年我國空軍46中隊與新加坡空軍A-4S戰機於台東豐年機場之合影(https://sunponyboy.pixnet.net/blog/post/420360541)
自1988年我國導入ACMI空戰演訓儀系統後,至1990年代初期東亞各國僅有我國空軍引進ACMI系統用於輔助46中隊的模擬對戰。因此新加坡與我國進行洽談希望可以借用我國的ACMI系統訓練新加坡的飛行員,因此新加坡藉由「星雁計畫」派遣A-4S攻擊機中隊至台東與我國進行軍事合作。ACMI系統主要由多個部分組成,包含計算管制次系統(Control and Computation Subsystem, CCS)、空載夾艙、歸詢系統、遠端歸詢系統、戰術歸詢系統及信號接受站台,系統放置在志航基地的「建安掩體」中。在演訓後可利用系統來重播訓練時的空戰狀況,提供飛行員進行歸詢及戰術檢討。
我國中科院在2001年受到空軍委託依照現有的ACMI系統進行研發TAS戰術分析系統(Tactics Analysis System, TAS)逐步取代ACMI在我國空戰模擬系統的地位,後續再基於TAS的基礎上中科院在研發了ACTIS系統(Air Combat Training Instrument System, ACTIS)AS的基礎上中科院在研發了ACTIS系統(Air Combat Training Instrument System, ACTIS)作為現在我國空軍在戰訓模擬的主要軟體。舊有的ACMI系統也於2014年10月因為合約到期的緣故不再進行續約,空軍司令部戰術訓練中心也裁併至台中的測評戰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