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

台北論壇董事長
聯合報2016年10月23日 A14版


對稍微注意兩岸關係的人來說,蔡總統「沒有意外」的國慶演說,並不意外。事實上,兩岸局勢從五二0開始一直螺旋下滑到今天「冷對抗」的地步,也從來不是意外。

兩岸僵局的癥結從來就不是媒體上喧鬧不斷的任何名詞,而是民共雙方在主權問題上確確實實存在著的重大基本差異。
    
中共及大陸人民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願意在李馬兩位前總統任內,與國民黨的「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妥協,但從來不願意對「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或其他類似立場讓步。一旦讓步,他們擔心不僅整體國際關係會受到衝擊,甚至國內的藏獨、疆獨、乃至最近的港獨問題都會惡化。

在民進黨方面,台灣獨立建國是創黨理想,也從不曾動搖。所以民共兩黨自始就存在「一(個中國)」與「二(個國家)」的根本矛盾。民進黨的領導人對此基本教義平時就不易輕言妥協,現在好不容易全面執政,更難放棄。對蔡總統個人來說,轉這個彎,可說是難上加難,因為她比別的領導人還更多一層思想武裝及一層面子考量。

「思想武裝」當然就是曾經名震天下的「兩國論」。當年蔡博士主持的「兩國論」,除了創造眾所周知的新名詞「特殊國與國關係」外,還包含了一份詳細的新政策路線圖。其中不僅要推動修憲,把中華民國領土限縮到台澎金馬地區,而且把「中華民國」掏空成一個沒有歷史、沒有內涵的軀殼,只剩隨時可以撕掉的名字貼紙。它還要求以後停用「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國兩治」、「一國兩府」、「一國兩區」、「一個分治的中國」、「一個國家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即已存在」、「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全中國」、「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全中國、治權及於台澎金馬」等等國人極為熟悉的用語。

兩國論提出後,修憲部分很快因為中共不惜動武及美國反對,迫使李前總統不得不緊急煞車。但路線圖的其餘部分卻被民進黨默默而堅定地推動了十幾年。蔡在黨內也因為操盤「兩國論」而擁有無可取代且與日俱增的權威。今天回顧蔡總統及相關要員過去十幾年的言行,不得不嘆服其中隱含的「一致性、可預測性、及持續性」。

「面子考量」牽涉到二000年陳前總統上任不久對外賓表示願意接受「一中各表」,但第二天就被陸委會的蔡英文主委用記者會的方式加以「澄清」。今天如果蔡總統自己屈服於外界壓力,在「一中各表」或「九二共識」上轉彎,不但難向黨內及李前總統交代,還必將承受來自扁系人馬的無情訕笑。

另外,前年七月,蔡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提到,只要打贏選戰,「中國會朝民進黨方向調整」。換句話說,民進黨不必調整。當時許多人擔心,她這句話已經注定了兩岸未來的最佳劇本就只是僵局而已。

綜上以觀,台灣內部圍繞「九二共識」名詞的爭吵,主要作用是煙幕彈,用名詞有無的爭論來遮掩民共兩黨在主權問題上存有根本矛盾的具體事實,好讓民進黨繼續堅持基本教義,而迴避不去處理這個根本矛盾。現在一方面民進黨已徹底醜化「九二共識」;而另一方面北京覺得它對世界各國堅持「一個中國」,但對台灣特別改用不含一中字眼的「九二共識」四個字,已是重大善意。所以雙方都覺得退無可退。

更糟的是,雙方都對兩岸終局是「統」或「獨」深具信心,所以都不願意先作讓步。大陸覺得憑它的實力,台灣不可能跑出它的手掌心。民進黨則寄希望於「台灣新民意」(尤其是年輕人),也寄希望於美國的新總統。不管對錯,這些評估更強化了兩岸僵局的必然性。

但政治終究是妥協的藝術。當年國共兩黨在四十年冷戰加流血衝突的背景下都能找到雙方妥協的平衡點。今天兩岸社會經濟連結的基礎如此深厚,為了兩岸和平與台灣安全,民進黨更有義務開始認真面對並設法處理民共矛盾,以免兩岸僵局持續惡化到難以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