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樂
2021-01-05
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底於「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開幕致詞時強調「全球的自由正受到威脅」,並表示「我們正處於歷史的轉折點……民主不是偶然發生的。我們每一代人都必須更新它。」
2021年12月9日至10日,美國召開全球「民主峰會」,邀請了約110國及地區的領袖及公民組織等,其中臺灣也受邀參加。拜登雖然在其演說中並未指明自由民主受威脅是源於何處,但從峰會邀請名單中並未出現的國家來看,亦可猜出其假想敵為何。
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威權國家多年來與美國之間存在許多分歧,而兩國領導人並未收到民主峰會之邀請。中俄兩國於12月15日召開兩國領導人的視訊會議,似乎是在回應此次高峰會,宣稱「中俄是21世紀國家合作典範」。兩國駐美代表甚至聯合撰文批評美國,表示民主峰會是一個「冷戰思維下的產物」,並強調每個國家有其體現民主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峰會的正式名稱為「Summit for Democracy」,而非「Summit of Democracy」,因此受邀資格不限於民主主權國家,公民團體等亦獲邀參與。與此同時,此次峰會將近三分之一的參與國,其實也並非美國認同的「民主模範生」。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費德斯坦(Steven Feldstein)指出,峰會受邀名單中包括自由民主國家(69%)、部分民主國家(28%),以及一些具有威權主義特徵的國家(如剛果、巴基斯坦等,3%)。(見圖一)
圖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根據自由之家統計的民主峰會受邀國家自由民主狀況
資料來源: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是根據「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所評估的各國自由民主狀況,統整出此次民主峰會「自由民主國家」的比例。若結合「民主多樣性」項目(Varieties of Democracy,簡稱:V-Dem),則會發現其中8國的自由民主狀況,表現令人擔憂,另外還有4國在近10年來迅速退步。這些備受質疑的「民主」國家依然收到了美國的邀請,中國外交部也因此批評該峰會所謂的「民主」只是個幌子,峰會實際上是「美國用以推進其地緣戰略目標、打壓他國、分裂世界、服務自身維霸私利的工具。」不過,自由之家倡導主任博亞吉安(Annie Boyajian)則指出,該峰會有可能促使處境艱難的民主國家做得更好,並改善民主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
美國可能藉著此高峰會推動全球民主體制的發展,同時亦為其推進地緣戰略目標。若由此峰會的受邀國及未受邀的國家來看,美國顯然有些特殊的戰略考量。
美國可能藉著此高峰會推動全球民主體制的發展,同時亦為其推進地緣戰略目標。若由此峰會的受邀國及未受邀的國家來看,美國顯然有些特殊的戰略考量。
民主峰會受邀名單中的戰略考量
拜登於2019年競選總統時即提出舉辦民主峰會的構想,並在2021年3月3日發布《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l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eline)時將「民主」定位為其核心原則。今年11月下旬,美國正式公布完整的峰會參與者名單,其中排除了具戰略重要性、卻不符合美國民主標準亦或出現倒退情況的國家,如:新加坡、泰國與越南等國。有觀點認為,此一峰會將世界劃分為民主與不民主、自由與不自由兩大陣營,其實與冷戰時代的美國,以反共為優先,而不管反共的盟友是否符合民主國家標準的政策有別。
峰會受邀名單中的110國,若以區域分類(見圖二),歐洲國家為此名單中之最(39國),再來為南北美洲(27國),緊接著是東亞及太平洋區域(含東南亞國家,21國),非洲(不含北非,17國),以及較少代表的南/中亞地區(4國)以及中東/北非地區(2國)。
峰會受邀名單中的110國,若以區域分類(見圖二),歐洲國家為此名單中之最(39國),再來為南北美洲(27國),緊接著是東亞及太平洋區域(含東南亞國家,21國),非洲(不含北非,17國),以及較少代表的南/中亞地區(4國)以及中東/北非地區(2國)。
圖二:受邀參與民主峰會的國家和地區(紅色為受邀參與國)
資料來源: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針對民主高峰會的受邀國組成,做了簡要分析,對於美國決定邀請何國,總結出三大考量因素:第一,各大區域地緣政治的最新動態;第二,為美國的盟友與重要的戰略夥伴;第三,民主體制正在倒退的國家,並且為美國冷處理的對象,如:匈牙利和土耳其。
以最少受邀國的中東及北非地區為例,若以自由之家及民主多樣性指數來看,只有兩個國家符合民主標準:以色列及突尼西亞。不幸的是,突尼西亞面臨可能政變的局勢,而如果整個區域只有以色列受邀,也極為不妥。美國在綜合考量各因素後決定邀請伊拉克參與峰會。伊拉克雖然被自由之家評為「非自由國家」,但其民主指數勉強高於此區域中的其他國家,因此仍獲得美國的邀請,使得以色列與伊拉克成為中東唯二受邀代表。
此次峰會受邀名單中總共有3國被自由之家評為「不自由」,除了前述的伊拉克之外,還有來自非洲的安哥拉和剛果。安哥拉和剛果很可能是因為其領袖展現出改革的意願,並且其民主指數也為正向趨勢,因此取得峰會的邀請。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還有一些國家,如:巴西、印度、印尼、奈及利亞與巴基斯坦等等,雖然在過去幾年明顯出現民主倒退的情況,但依然受邀出席峰會,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人口數非常之大,皆為該區域中重要經濟體,並且對區域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美國在東南亞區域中僅邀請了3個國家,分別為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這3國的自由/民主綜合評比(見表一)在東南亞區域中確實是排名最高的三位。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民主狀況其實並未落後許多,甚至優於部分峰會受邀國,但美國並未邀請新加坡參與本次峰會。美國以民主峰會的方式在東協區域推進地緣政治目標是否有效?回答此問題,必須探討東南亞國家與世界霸權之間的互動方式,從中了解此次峰會是否會對東南亞國家造成影響。
以最少受邀國的中東及北非地區為例,若以自由之家及民主多樣性指數來看,只有兩個國家符合民主標準:以色列及突尼西亞。不幸的是,突尼西亞面臨可能政變的局勢,而如果整個區域只有以色列受邀,也極為不妥。美國在綜合考量各因素後決定邀請伊拉克參與峰會。伊拉克雖然被自由之家評為「非自由國家」,但其民主指數勉強高於此區域中的其他國家,因此仍獲得美國的邀請,使得以色列與伊拉克成為中東唯二受邀代表。
此次峰會受邀名單中總共有3國被自由之家評為「不自由」,除了前述的伊拉克之外,還有來自非洲的安哥拉和剛果。安哥拉和剛果很可能是因為其領袖展現出改革的意願,並且其民主指數也為正向趨勢,因此取得峰會的邀請。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還有一些國家,如:巴西、印度、印尼、奈及利亞與巴基斯坦等等,雖然在過去幾年明顯出現民主倒退的情況,但依然受邀出席峰會,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人口數非常之大,皆為該區域中重要經濟體,並且對區域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美國在東南亞區域中僅邀請了3個國家,分別為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這3國的自由/民主綜合評比(見表一)在東南亞區域中確實是排名最高的三位。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民主狀況其實並未落後許多,甚至優於部分峰會受邀國,但美國並未邀請新加坡參與本次峰會。美國以民主峰會的方式在東協區域推進地緣政治目標是否有效?回答此問題,必須探討東南亞國家與世界霸權之間的互動方式,從中了解此次峰會是否會對東南亞國家造成影響。
表一:東南亞國家自由/民主綜合評比
資料整理:黃以樂
霸權競逐下的東南亞國家
東南亞區域的地理位置、人口數量與天然資源等等,促使該區域成為美中競逐影響力的熱點之一。東南亞各國對於兩個霸權在此區域中的競爭關係,具有不同的因應策略,但整體而言,東南亞國家僅可能採取「避險」(hedging)政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現實主義派指出,各國之間在衡量國際政治的局勢以後,有三種可能的因應策略:抗衡(balancing)、扈從(bandwagoning)以及避險。前二策略為彼此的對立,而避險就是不與強權對抗,但也不過於靠攏任一強權。
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皆不願意在美中兩國之間擇一靠攏,特別是當這兩個霸權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雙方衝突的可能性增高的時候。不過,東南亞國家也並非抗拒美中兩國在東南亞的競逐關係,因為兩者為提升其影響力時,必會給予各國一些好處。換言之,東南亞國家主要的對外關係及策略,通常會隨著美中兩國的競爭關係而變化。
以民主峰會為例,唯三受邀的東南亞國家中,大馬決定不參與該峰會,主要是顧慮該峰會明顯的反中立場。大馬向來在外交上保持中立原則,盡可能不偏向任何強權,但自2010年代起,特別是當中國於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以後,中馬關係迅速升溫,雙方在眾多重大工程案上合作。大馬前任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曾在2018年全國大選之前,批評當時首相納吉(Najib Razak)在外交立場上過於靠攏中國,甚至指控納吉賣國。馬哈迪本身並非反中,而是強調大馬應致力於保持中間立場,但在馬哈迪再次成為首相後,中馬關係並未降溫多少,馬哈迪甚至於訪問中國時表示大馬歡迎中國投資,並指出大馬有許多可向中國學習的地方。
另外兩個受邀的東南亞國家對民主峰會的看法與大馬較為不同,皆參與了峰會的活動。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峰會參與領袖對話時表示,印尼每年舉辦的「峇里民主論壇」(Bali Democracy Forum)正好與美國民主峰會同樣於12月9日舉行,並強調印尼對推廣民主和人權的努力。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則是在民主峰會發表演說時,保證其政府會確保2022年的全國大選以和平與具公信力的方式進行。
印尼在過去與美國的關係雖稱不上盟友,但兩國可謂是重要合作夥伴,特別是在反恐議題上,具有緊密的合作關係。不過,中印關係的熱絡也並不遜於美印關係;中國是印尼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近年來更在軍事合作上有新進展。印尼很可能也會有如大馬一樣的擔憂,即民主峰會隱喻反對中國的態度,但印尼依然決定參與該峰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印尼對於民主價值之強調。印尼是全球第三大民主國家,每年更舉辦前面提到的「峇里民主論壇」,致力推動民主與人權發展。雖然印尼的民主體制仍有許多待加強的面向,但其民主自由指數為東南亞國家之中表現最佳者。
菲律賓與美國則具有正式安全盟友關係,兩國自1951年就簽署了聯防條約。不過,自杜特蒂上任以後,菲律賓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一改過去「親美遠中」的策略,轉向修復中菲的關係(Rapprochement Policy)。中菲關係在此期間變得更緊密,特別是在經貿關係上,中國也成為了菲律賓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儘管如此,兩國在南海議題上一直存有緊張關係,甚至多次出現衝突事件,為兩國關係發展之最大阻礙與挑戰。
事實上,菲律賓政府於2021年4月時指出,至少240艘中國海警船和海上民兵船於2021年3月至4月之間闖入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此外牛軛礁海域也仍有中國船隻停留。菲律賓政府原先以低調方式處理此事件,但似乎未能使中國退讓,以至於杜特蒂直接於東協高峰會中提及中國在南海的作為,並表達了菲律賓政府的不滿。中國在南海的作為很可能促使菲律賓政府重新思考其外交策略,回到過去較為親美的方向。
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皆不願意在美中兩國之間擇一靠攏,特別是當這兩個霸權之間的關係逐漸惡化,雙方衝突的可能性增高的時候。不過,東南亞國家也並非抗拒美中兩國在東南亞的競逐關係,因為兩者為提升其影響力時,必會給予各國一些好處。換言之,東南亞國家主要的對外關係及策略,通常會隨著美中兩國的競爭關係而變化。
以民主峰會為例,唯三受邀的東南亞國家中,大馬決定不參與該峰會,主要是顧慮該峰會明顯的反中立場。大馬向來在外交上保持中立原則,盡可能不偏向任何強權,但自2010年代起,特別是當中國於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以後,中馬關係迅速升溫,雙方在眾多重大工程案上合作。大馬前任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曾在2018年全國大選之前,批評當時首相納吉(Najib Razak)在外交立場上過於靠攏中國,甚至指控納吉賣國。馬哈迪本身並非反中,而是強調大馬應致力於保持中間立場,但在馬哈迪再次成為首相後,中馬關係並未降溫多少,馬哈迪甚至於訪問中國時表示大馬歡迎中國投資,並指出大馬有許多可向中國學習的地方。
另外兩個受邀的東南亞國家對民主峰會的看法與大馬較為不同,皆參與了峰會的活動。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峰會參與領袖對話時表示,印尼每年舉辦的「峇里民主論壇」(Bali Democracy Forum)正好與美國民主峰會同樣於12月9日舉行,並強調印尼對推廣民主和人權的努力。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則是在民主峰會發表演說時,保證其政府會確保2022年的全國大選以和平與具公信力的方式進行。
印尼在過去與美國的關係雖稱不上盟友,但兩國可謂是重要合作夥伴,特別是在反恐議題上,具有緊密的合作關係。不過,中印關係的熱絡也並不遜於美印關係;中國是印尼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近年來更在軍事合作上有新進展。印尼很可能也會有如大馬一樣的擔憂,即民主峰會隱喻反對中國的態度,但印尼依然決定參與該峰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印尼對於民主價值之強調。印尼是全球第三大民主國家,每年更舉辦前面提到的「峇里民主論壇」,致力推動民主與人權發展。雖然印尼的民主體制仍有許多待加強的面向,但其民主自由指數為東南亞國家之中表現最佳者。
菲律賓與美國則具有正式安全盟友關係,兩國自1951年就簽署了聯防條約。不過,自杜特蒂上任以後,菲律賓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一改過去「親美遠中」的策略,轉向修復中菲的關係(Rapprochement Policy)。中菲關係在此期間變得更緊密,特別是在經貿關係上,中國也成為了菲律賓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儘管如此,兩國在南海議題上一直存有緊張關係,甚至多次出現衝突事件,為兩國關係發展之最大阻礙與挑戰。
事實上,菲律賓政府於2021年4月時指出,至少240艘中國海警船和海上民兵船於2021年3月至4月之間闖入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此外牛軛礁海域也仍有中國船隻停留。菲律賓政府原先以低調方式處理此事件,但似乎未能使中國退讓,以至於杜特蒂直接於東協高峰會中提及中國在南海的作為,並表達了菲律賓政府的不滿。中國在南海的作為很可能促使菲律賓政府重新思考其外交策略,回到過去較為親美的方向。
亞太區域權力平衡之新變數:AUKUS的成立
由民主峰會的結果來看,美國以民主價值號召東南亞國家與之合作,除了合作對象極為有限之外,其效力也非常不明顯。東南亞國家在民主體制及運作上還有許多需要改革的地方,更何況部分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極權或威權體制。美國應該在計劃民主峰會時就沒有預計要藉此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合作關係,或是期待該峰會能對此區域之權力平衡造成直接的影響。
不過,美國近期的另一作為,則較有可能影響東南亞區域,甚或是整個亞太區域的權力平衡。2021年9月15日,美國、英國與澳洲成立了新的戰略聯盟:AUKUS。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安全部主任舒布里奇(Michael Shoebridge)指出,AUKUS的主要作用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發展核動力潛艇的長期計畫;其二是人工智能、網絡共享、量子技術,以及潛艇之外的海底科技技術。AUKUS協議標誌著地區戰略和政策模式的轉變,因為該協議涉及多個領域的信息和技術共享,包括軍事情報和量子技術以及巡航導彈的採購。同時,美英兩國也將以技術諮詢的方式協助澳洲製造至少8艘核動力潛艇,但澳洲目前缺乏核基礎建設,因此該潛艇實際部署時間仍不明確。
雖然美、英、澳三國皆表示此舉非以抗中為目的,然而中國對此表示,各國不應建立針對或損害第三方利益的排他性聯盟,並呼籲三國應擺脫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事實上,美國最近一次分享核動力推進技術是在1958年與英國達成類似AUKUS的協議。而此次協議中最受關注的部分,應為澳洲製造核潛艇的計畫,因為核潛艇具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加上目前全球只有6個國家擁有核潛艇,使之具有非常強大的威懾能力。但舒布里奇也指出澳洲在AUKUS協議下製造的核動力潛艇,可能需要在2040年以後才能正式啟用,在此期間中國必然會提升其軍事力量,屆時澳洲對此區域的權力平衡是否能帶來改變仍是未知數。
無論如何,AUKUS勢必對東南亞區域的權力平衡帶來影響,而東協國家對此協議的看法,更能反映出各國對中美兩國競爭關係的態度為何。身為盟友的菲律賓對AUKUS表示歡迎及支持,其政府指出該協議將會糾正印太區域軍事實力的「失衡」。菲律賓是全東南亞對AUKUS唯一公開表達歡迎態度的國家,或許是因為菲律賓對中國在南海的作為感到擔憂。
另外兩個較常被認為是美國在東南亞重要的合作夥伴,也就是新加坡與越南,並未直接表示支持AUKUS的成立,但其回應仍可算是偏正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於美國承諾AUKUS將支持東協作為東南亞的中心地位表示期待,並希望AUKUS能為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作出貢獻。越南亦對AUKUS採取較為中立的立場,呼籲澳洲以區域和平為目標,發展其核動力潛艇。
對AUKUS持有疑慮的東南亞國家主要為大馬和印尼,兩者皆認為AUKUS將會造成此區域出現軍備競賽的問題。大馬外交部長塞福丁(Saifuddin Abdullah)表示,儘管澳洲並未掌有核武器,但依然對澳洲製造核動力潛艇之計畫感到擔憂。大馬首相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 Yaakob)在東亞高峰會發表言論時,重申了東南亞區域維持「無核武器區」的重要性。
不過,美國近期的另一作為,則較有可能影響東南亞區域,甚或是整個亞太區域的權力平衡。2021年9月15日,美國、英國與澳洲成立了新的戰略聯盟:AUKUS。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安全部主任舒布里奇(Michael Shoebridge)指出,AUKUS的主要作用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發展核動力潛艇的長期計畫;其二是人工智能、網絡共享、量子技術,以及潛艇之外的海底科技技術。AUKUS協議標誌著地區戰略和政策模式的轉變,因為該協議涉及多個領域的信息和技術共享,包括軍事情報和量子技術以及巡航導彈的採購。同時,美英兩國也將以技術諮詢的方式協助澳洲製造至少8艘核動力潛艇,但澳洲目前缺乏核基礎建設,因此該潛艇實際部署時間仍不明確。
雖然美、英、澳三國皆表示此舉非以抗中為目的,然而中國對此表示,各國不應建立針對或損害第三方利益的排他性聯盟,並呼籲三國應擺脫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事實上,美國最近一次分享核動力推進技術是在1958年與英國達成類似AUKUS的協議。而此次協議中最受關注的部分,應為澳洲製造核潛艇的計畫,因為核潛艇具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加上目前全球只有6個國家擁有核潛艇,使之具有非常強大的威懾能力。但舒布里奇也指出澳洲在AUKUS協議下製造的核動力潛艇,可能需要在2040年以後才能正式啟用,在此期間中國必然會提升其軍事力量,屆時澳洲對此區域的權力平衡是否能帶來改變仍是未知數。
無論如何,AUKUS勢必對東南亞區域的權力平衡帶來影響,而東協國家對此協議的看法,更能反映出各國對中美兩國競爭關係的態度為何。身為盟友的菲律賓對AUKUS表示歡迎及支持,其政府指出該協議將會糾正印太區域軍事實力的「失衡」。菲律賓是全東南亞對AUKUS唯一公開表達歡迎態度的國家,或許是因為菲律賓對中國在南海的作為感到擔憂。
另外兩個較常被認為是美國在東南亞重要的合作夥伴,也就是新加坡與越南,並未直接表示支持AUKUS的成立,但其回應仍可算是偏正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於美國承諾AUKUS將支持東協作為東南亞的中心地位表示期待,並希望AUKUS能為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作出貢獻。越南亦對AUKUS採取較為中立的立場,呼籲澳洲以區域和平為目標,發展其核動力潛艇。
對AUKUS持有疑慮的東南亞國家主要為大馬和印尼,兩者皆認為AUKUS將會造成此區域出現軍備競賽的問題。大馬外交部長塞福丁(Saifuddin Abdullah)表示,儘管澳洲並未掌有核武器,但依然對澳洲製造核動力潛艇之計畫感到擔憂。大馬首相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 Yaakob)在東亞高峰會發表言論時,重申了東南亞區域維持「無核武器區」的重要性。
東南亞在美中爭霸下的未來
美中兩大霸權之爭,近年來愈加激烈。民主峰會可謂是美國用以號召及辨別其盟友或合作夥伴的途徑,但從東南亞國家的回應來看,美國的民主價值並不具有吸引力。其實從東南亞國家的角度來看美中爭霸,並非民主對抗威權,更不是自由對抗不自由;對東南亞國家而言,這僅是生存的問題。
美國近年來更加積極地加強其盟友之間的合作關係,以聯合對抗中國,而AUKUS正是其中一個例子。事實上,美國在抗衡中國一事上,已有眾多國家加入其陣線,如:澳洲、日本、印度、臺灣、韓國等等。這還不包括美國在歐洲及北約組織的盟友。儘管在拜登上任後,明顯地重啟歐巴馬重返亞洲的政策,再度重視東南亞區域,東南亞國家似乎並不願意選邊站,甚至已有跡象顯示部分國家愈加親中。
中國目前是東南亞大部分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且對東南亞的投資額與美國不相上下。近年來的經濟區域整合亦將會促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如:即將在2022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另外,隨著美國在2017年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原本參與此協定的國家在此基礎上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而中國於2021年9月16日申請加入該協定。這些具有巨大潛力的自由貿易區,其一已有中國加入,另一個中國也遞出申請,而兩者皆無美國的存在。
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代替美國,成為這個區域最重要的安全霸權。中國在南海的軍事作為是東南亞國家難以信任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東協組織預計與中國締結的《南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遲遲未能完成。東南亞國家需要美國這個安全霸權持續在此區域,為和平及安全發揮其影響力,作為抗衡中國的重要勢力。
著名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其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中提到:「強者恣意而行,弱者自需受苦(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東南亞國家正是困在兩個強者之間的弱者,但東南亞國家是否因此而受苦,此論述並不準確。其實換個角度而言,若將東南亞國家視為一體,其實力也並沒有非常弱小。東南亞區域是極具潛力的新興市場,含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並且處在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地理位置,乃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區域的重要性使得目前的霸權都要在此提升其影響力,東南亞國家因此可藉著美中雙方的競爭關係取得利益,甚至轉而影響兩邊的決定,但這種情況僅建立在霸權之爭不會升溫至衝突的前提上。換言之,東南亞國家目前所採取的策略,是為了避免「大國政治的悲劇」發生,持續在無需選邊站的情況下穩健發展。
本文為台北論壇與南洋誌「前進東南亞」系列專欄文章第21期
本專欄作者觀點不代表論壇立場
美國近年來更加積極地加強其盟友之間的合作關係,以聯合對抗中國,而AUKUS正是其中一個例子。事實上,美國在抗衡中國一事上,已有眾多國家加入其陣線,如:澳洲、日本、印度、臺灣、韓國等等。這還不包括美國在歐洲及北約組織的盟友。儘管在拜登上任後,明顯地重啟歐巴馬重返亞洲的政策,再度重視東南亞區域,東南亞國家似乎並不願意選邊站,甚至已有跡象顯示部分國家愈加親中。
中國目前是東南亞大部分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且對東南亞的投資額與美國不相上下。近年來的經濟區域整合亦將會促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如:即將在2022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另外,隨著美國在2017年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原本參與此協定的國家在此基礎上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而中國於2021年9月16日申請加入該協定。這些具有巨大潛力的自由貿易區,其一已有中國加入,另一個中國也遞出申請,而兩者皆無美國的存在。
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代替美國,成為這個區域最重要的安全霸權。中國在南海的軍事作為是東南亞國家難以信任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東協組織預計與中國締結的《南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遲遲未能完成。東南亞國家需要美國這個安全霸權持續在此區域,為和平及安全發揮其影響力,作為抗衡中國的重要勢力。
著名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其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中提到:「強者恣意而行,弱者自需受苦(The strong do what they can and the weak suffer what they must.)。」東南亞國家正是困在兩個強者之間的弱者,但東南亞國家是否因此而受苦,此論述並不準確。其實換個角度而言,若將東南亞國家視為一體,其實力也並沒有非常弱小。東南亞區域是極具潛力的新興市場,含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並且處在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地理位置,乃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區域的重要性使得目前的霸權都要在此提升其影響力,東南亞國家因此可藉著美中雙方的競爭關係取得利益,甚至轉而影響兩邊的決定,但這種情況僅建立在霸權之爭不會升溫至衝突的前提上。換言之,東南亞國家目前所採取的策略,是為了避免「大國政治的悲劇」發生,持續在無需選邊站的情況下穩健發展。
本文為台北論壇與南洋誌「前進東南亞」系列專欄文章第21期
本專欄作者觀點不代表論壇立場
關於作者
黃以樂為馬來西亞人,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馬中關係及馬來西亞內政。
黃以樂為馬來西亞人,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馬中關係及馬來西亞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