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邑

2021-10-07


新加坡魚尾獅。(Photo by Joshua Ang on Unsplash


隨著世界各國對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議題的關注逐漸增加,企業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被賦予承擔更多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近年來,投資人對商業投資的評估條件除了市場及公司商業經營模式之外,也將企業對於落實社會責任的程度納入重要考量,因此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 成為檢驗一間公司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質績效指標,也是近期掀起一波投資新熱潮的量化標準。美國投資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分析,ESG的發展熱度不但不畏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反而於2021年第1季在歐洲呈現強勁的復甦,吸引約1,200億歐元的資金流入,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資料顯示,ESG主題相關的投資近5年內在世界各地皆有顯著的成長,這股強勁的增長力道預計在2025年達到53兆美元,佔全球資產管理規模(140.5兆美元)近三分之一。


 

ESG成為企業永續發展新常態的驅力

疫情期間,全球永續發展的市場指數表現優於非永續發展的同類指數。根據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明晟)資料顯示,ESG全球股市指數(MSCI ACWI ESG Universal Index)的年報酬率自2017年起便一直都優於全球標準型指數(MSCI ACWI Index)表現。截至今(2021)年8月,ESG全球股市指數報酬率16.8%亦高於標準型指數的15.91%。而在債券方面也有同樣的ESG債券指數表現優於一般債券指數表現的情形。

 

深入探究ESG相關ETF、債券、基金等資產規模急速成長的原因,可從多個角度切入分析。由於自然生態破壞日趨嚴重,使得各國政府加速策定相關法規,強化ESG方面的監管。從社會大眾的角度,期待企業在營利之餘也能夠負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使企業對ESG治理的重視度逐年提升。2011年至2019年期間,美國S&P500指數的公司中發布永續報告書(Sustainability Report/ ESG Report)的比例從11%大幅上升至近90%,顯示企業對永續發展業務的投入和承諾。另一方面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提高了人們對環境變化和社會問題等議題的認識,喚醒大眾對ESG關注。

 

這樣的現象不僅顯示ESG因子在金融市場中的價值已受肯定,也開始有效推動全球資金重分配至更多永續發展相關企業,使ESG基金的新流入資金創下新高。疫情下嚴峻的市場存亡之戰,似乎證實了ESG先驅者前瞻性佈局的精準眼光。具有卓越ESG表現的公司通常能更適當地應對危機,因為有良好的管理能力,重視股東長期利益,加上企業的期望存續期間更長,因此能擁有用較低利率向銀行貸款的競爭優勢,得以在危機後順利營運,並展現高抗跌韌性。


 

SPAC併購瞄準ESG投資

近兩年,在美國市場爆發性成長的SPAC上市(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接續湧現。去年SPAC佔美國整體IPO的融資金額及公司數目比例分別為47.9%和50.2%。而今年截至3月10日,已經有230家公司以SPAC形式上市,集資金額達 742 億美元,累積速度遠高於前一年。

 

所謂SPAC,是由贊助人(sponsor)出資成立一間沒有實質經營業務的空白支票公司(blank check company),透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向大眾募集資金後,須於12至24個月內尋找有實際營運、具成長潛力且未上市的標的公司,完成收購標的公司之後更名上市。對有意上市的潛力公司來說,優點是省去傳統IPO冗長的程序,並且負擔較少承銷佣金費用,得以盡快實現上市的目標。自去年3月起,各國因疫情紛紛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投資人投資意願大增。而SPAC的上市方式不僅為公司提供獲得資本的機會,也在市場波動和其他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擁有在完成併購前IPO募得的資金存放於信託帳戶託管相對安全的特點。這些特性使得上市規定相對寬鬆的SPAC受到機構投資者與私募基金的青睞,且往往在正式掛牌之後獲個人投資者熱烈追捧。

 

各類型的SPAC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合併的目標公司尤其瞄準ESG相關的機會,獲得投資者的強烈關注。根據路透社引述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旗下的Nomura Greentech數據顯示,關注ESG的公司在美國SPAC的併購目標名單上名列前茅。2021年有32家SPAC宣佈與ESG公司合併,交易金額達1,170億美元,是前一年的2.5倍以上,並且占SPAC合併數量的38%,高於2020年下半年的25.3%。關注永續發展的公司成為SPAC收購的重要目標,原因在於技術創新、客戶需求增加,以及政策加持,促使ESG成為SPAC聚焦的投資選項。


 

新加坡SPAC對東協的影響

SPAC上市的熱度在全球各大金融中心持續上漲,這股趨勢也逐漸蔓延到亞洲。從近期亞洲企業積極在美國使用SPAC方式上市的現象,可以發現這股需求正在擴張。截至2021年3月,有至少11家以亞太區域(Asia-Pacific-oriented)為發展重點的SPACs在美國上市。此外,亞太地區擁有香港、新加坡、上海與東京四個「全球領先者」(Global Leaders)級別的金融中心,地位與實力競爭相當激烈,而開放SPAC似乎已成為金融中心保住地位的關鍵。新加坡在這波競爭中首先出線,於今年9月2日開放SPAC在新交所(SGX)上市,放寬上市門檻有助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場在現有以金融業佔主體(以STI成分股組成來看;而STI指的是Straits Times Index,由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市值排行前30家公司组成)的情況下,吸引多元產業的加入,促進市場多樣化。而新加坡作為許多東南亞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其影響層面與東協整體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新加坡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30)排名第4,其獨立開放的公開市場、較少的限制外匯與資金流,以及稅務優惠皆吸引外資進駐,確立了在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新加坡看好未來幾年亞洲地區許多高增長、新技術、高科技領域的企業將進入成熟期且擁有IPO的需求,而為了成為這些公司上市的首選地,星國祭出一系列因應策略。在新交所宣布允許SPAC上市之後,接續發布多項強而有力配套措施,包括新加坡金管局(MAS)增加「新加坡資本市場津貼」(Grant for Equity Market Singapore,GEMS),聘雇研究人才完善交易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和流動性,也提高上市補助金額協助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在新加坡上市,而該補助金也將擴大到為SPAC上市的公司提供額外支持。這些措施的目標是增強東南亞區域的企業選擇新加坡作為集資目的地的吸引力,尤其對零售、電子商務、物流、健康醫療、金融科技(Fintech)等新創公司以及ESG相關的企業。

 

近期,東協區域有數間企業發展前景受到投資人高度看好,積極尋求與SPAC合併上市。以叫車服務平臺起家的數位經濟巨擘Grab便正在進行與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ltimeter Capital Management所支持的SPAC合併相關業務。根據那斯達克9月初的消息,這項估值近396億美元的交易預計將在今年第4季完成,創下東南亞在海外公開上市的最大規模紀錄。Grab的總部位於新加坡,營運範圍遍及東南亞8國近6億人口的市場,跨足叫車、外送和金融服務,近年不僅收購Uber在東南亞的業務,更看準東南亞目前移動支付普及率低,以及超過70%成年人口仍然沒有銀行帳戶的商機。Grab在迅速擴張叫車服務的同時推出支付平臺,近一步拓展金融服務項目,為眾多的個人及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與保險服務。由於疫情加速產業轉型,居家上網的人數增加,推動這些服務線上化的趨勢,得以讓Grab掌握龐大用戶資料,取得發展金融科技的有利契機。

 

估值逾10億美元的印尼旅遊新創公司Traveloka也正積極準備上市的計畫,在2021年4月初傳出預計和Bridgetown Holdings合併以SPAC方式赴美上市。不過,在還沒有進一步實際合作消息前,彭博社的消息傳出,Traveloka可能將改用傳統IPO方式上市。但在一切尚未塵埃落定之前,重啟SPAC合作上市方式存在可能性。

 

印尼最大的科技集團GoTo Group,由印尼共享與外送平臺Gojek和電子商務巨頭Tokopedia在今年5月合併組成,兩家企業在合併後串起業務上的連結。跨行業的互補使新集團擁有更大規模及更具經濟效益的成本架構,使其能快速拓展事業版圖,搶佔多國網路及創新服務市場。兩家企業不僅在合併前皆表明有上市意願,合併後也積極尋求資金挹注,計劃年底前在印尼及美國上市,也不排除以SPAC的方式上市

 

過去一年多疫情延燒的環境下,東南亞地區的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投資者紛紛搶進該區域市場,競爭可謂相當激烈。在擴展融資規模和企業估值的同時,投入ESG領域的程度也是影響上市是否順利的一項關鍵。現行許多國家的證交所將ESG納入上市審查條件,加上外資用ESG作為投資的判斷、銀行用ESG作為融資放款的標準、國際級企業以ESG作為篩選供應鏈合作夥伴的條件,因此定期揭露永續報告書成為有意上市的企業須積極去完善的任務。觀察發現,前述三起上市案例的相關企業在永續發展方面皆有逐步向國際標準看齊的跡象,而每年出具ESG報告書,對東協在勞工關係、環境保護、道德及透明化的財務揭露等方面皆發揮正向的影響力,有助於東南亞區域經濟發展健全。


 

東南亞優化ESG品質及管理之路

然而,完整落實ESG在東南亞國家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根據美國晨星(Morningstar)資料顯示,ESG在歐美市場發展多年,尤其在歐洲市場已是成熟階段,直到2017年之後才逐漸受到東南亞國家的重視及引進。相關研究支持東南亞國家應該更關注於永續發展的論點,因為與已開發市場相比,有更多證據顯示新興市場的ESG及企業財務表現存在更強烈的正向相關性。這是由於新興市場的ESG標準較低,因此較已經落實ESG措施的同業擁有更大的上升潛力。

 

隨著東南亞新興經濟的崛起,邁向國際市場成為拓展業務的首要發展方向,而ESG可以說是作為踏入歐美市場的一項敲門磚。符合國際規範不僅能吸引更多投資者,也能因此以較低成本融資,但目前東南亞政府對於規範企業遵守ESG相關法條剛形成不久,配套措施尚未完善。根據晨星研究指出,其中經濟狀況較佳的國家例如泰國,是唯一一個在ESG績效表現及風險評估與國際水準相當的東協國家,其而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與越南等皆落後於國際平均。因此,東南亞作為新興的經濟發展焦點,提高ESG的管理和實踐也是世界期待的趨勢。


 

東南亞市場展望

目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及人口現況為新創公司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企業積極在區域發展的同時,也對於向外至區域金融中心、國際市場發展躍躍欲試。因此新加坡作為東協區域經濟的領導者,提供與國際連結相對較完善的環境,或許能以比起赴美上市較低的審查及估值門檻,以及因地制宜的優惠措施,吸引更多有意上市的東南亞潛力新創公司在新加坡以SPAC的方式實現上市目標。

 

雖然SPAC的話題炙手可熱,但對於其整體成效仍有一些已發現的問題及風險。比起傳統IPO,SPAC上市可能存在更大的跌價風險(例如英國食物外送平臺Deliveroo上市第一天便暴跌26%)。此外,巴菲特合夥人蒙格(Charlie Munger)、美國證監會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也對SPAC在未來能持續發展持質疑態度,並提出「泡沫化」的看法。在監管方面,SPAC放寬上市門檻可能衍伸出監管不完善的問題,美國證監會也逐步提出更嚴謹的監管機制因應潛在風險。

 

東南亞區域經濟發展的潛力受到全球矚目,新興市場獨具的紅利機會不僅趕上ESG投資熱潮,也比已開發市場展現更突出的表現。此外,在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方式也比以往增添多種管道,不論是在美國市場以SPAC上市,或是眼前正蓄勢待發的新加坡SPAC機會,都為新創公司開啟一扇門。因此,不少專家對此持樂觀態度,看好亞洲企業及全球投資者對它的強勁需求,期盼他們能在具可觀發展空間的東南亞區域中大展鴻圖。

 

本文為台北論壇與南洋誌「前進東南亞」系列專欄文章第13期

本文專欄作者評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關於作者

徐維邑獲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學士,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Alliance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管理碩士。關注教育領導與政策、商業管理、以及財務金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