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

台北論壇董事長 
聯合報2019年03月31日 A12版




看台灣選舉,常覺得像看賽馬,多在議論哪匹馬領先,哪匹馬落後,哪匹馬新加入或退出。不過這次大選卻不只是賽馬,也不是藍綠對決,而是看不見的兩股思潮正面碰撞。

一邊是挑戰者的「理性主義」,另一邊是衛冕者的「民族主義」。用英文說就是Rationalism vs. Nationalism。賭注之大恐怕也是前所未見,因為牽涉的不只是哪匹馬出線,或政黨輪不輪替,而是台灣的安危存亡。
 

「台灣民族主義」從李登輝時期就萌芽,只是一直忸怩作態,欲語還休。蔡總統上台後變得較露骨,挑戰她的賴清德更直白。估計選戰越熾烈,越沒有遮掩。
 

它的核心有感性面與理性面。感性上它堅持「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大部分民進黨人士對「中國人」的排斥心理可說根深柢固。蔡總統似也從不曾認同這個血緣。深綠出身的柯文哲講「兩岸一家親」,犯了大忌,當然必傾全黨之力撻伐之。
 

理性上,「台灣」要與「中國」全面切割。不但堅不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或「一國兩制」,而且政府間也不再接觸,不談判,更不妥協。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連結要積極弱化,外交與軍事對抗愈加強烈。宣傳上則全面忽視大陸的「機會」成分,只強調它的「威脅」,以凝聚台灣內部抗中意志。
 

為避免當年陳水扁因躁進而激起的國際反彈,蔡政府表面說「維持現狀」,實際卻像孵小雞一樣,在薄薄蛋殼的掩護下,藉「改革」之名改造台灣權力結構,以待時機成熟時破殼而出,以新的「民族」及「國家」身分亮相。
 

這個「民族主義」胚胎孕育於蔡總統當年主持的「兩國論」。經過廿年的成長茁壯,它運氣好到恰巧碰到美國把美中關係由「交往」調整為「競爭」(不同於「對抗」),所以蔡政府自以為靠山堅定而充滿自信。但運氣不好的是,它也剛好碰到中共的東亞實力大幅上升,連靠山美國都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台灣民族主義」經過明年一月類似「台獨公投」選戰洗禮再獲勝,中共的對台政策將徹底失敗,而習近平在國內必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回顧二○○八年大選時馬英九勝券在握,而中共軍力仍略遜美國一籌,北京卻依然動員對台備戰以防民進黨僥倖連任。如今兩強東亞軍力伯仲,美國多個智庫甚至告誡已向北京傾斜,難道北京還願隱忍,再與「台灣民族主義」和平共處四年,並肩跨越中共建黨一百周年的二○二一年及習近平新任期的二○二二年?屆時包括軍事威脅的強烈大陸冷氣團極可能排山倒海地朝台灣撲來。美中關係當然也走到攤牌關口。
 

如果此時華府願為台灣付出巨大代價,兩強就會交鋒,而首當其衝的台灣非死即傷。如果美國估計力有未逮,以致口惠而實不至,或出兵卻不耐久留,大陸就可完成世紀性統一大業。如果雙方都不願兵戎相見,透過談判解決。台灣就變成刀砧板上的那塊肉。任何「如果」,台灣都逃不掉幾十年來最大災難。
 

幸運的是,不願被「台灣民族主義」推進這個絕境的台灣民眾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理性主義」。它緣於一意孤行的蔡政府只顧精神勝利,完全忽視台灣民眾在經濟與安全上的現實需要。去年九合一選舉顯示,目前主流民意已從「民族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超越藍綠、政黨、省籍、地域、年齡分野,一切以理性務實為導向。高雄韓國瑜市長就是站在這個浪頭風尖上橫掃全台的。
 

但「民族主義」仍有強大內聚力與動人感染力。「理性主義」雖暫居主流,但迄今仍較鬆散、抽象、被動。為了落實「理性主義」,除儘早選拔具代表性的候選人外,還要研擬一整套能務實解決問題的政策綱領。而且這套綱領不能像縣市長選舉那樣只處理經濟議題,還要讓台灣民眾在當前詭譎的美中台情勢中感到更安全。
 

這不是簡單的任務,卻仍是可行的。為了台灣還能繼續「小確幸」,這也是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