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

台北論壇董事長
聯合報  2021-08-15 A12版



外交與國防都是良心事業,因為執事者做多做少只有自己知道,外界不易監督。國防尤其如此,它的特殊性質讓它在台灣民主化後依舊藏在陰暗角落。如今兩岸風雲日緊,國防議題實應走進陽光。
 
大致而言,直到世紀之交,台灣仍有能力獨自捍衛自身安全。但一九九九年中共受「美炸南館」及「兩國論」刺激後快速建軍,犯台能力在二○○八年達低標。根據美國多項研究,現在中共已能阻止美軍馳援,創造新的台海「既成事實」。
 
這不表示中共能把美國趕出東亞,或推翻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事實上,美國仍是全球超強,中共仍需好幾年才能與美國並駕齊驅。但在最敏感而關鍵的台海地區,北京已擁軍力優勢。多份智庫報告,「起碼在戰爭初始幾星期」,美國受制於路途遙遠及中共的精準飛彈及潛艦,只有眼睜睜看台灣承受第一擊,甚至變天,然後才能應變。美國專家頂多質疑北京會不會這麼做,或最後的登陸能否成功。從台灣角度看,登陸展開前台灣已遭大劫。
 
此「新常態」一方面讓北京「平視」華府時底氣十足,一方面也促使越來越多美國專家開始探討屆時「要不要」,如要,又「如何」應變。台灣國防角色,於焉出現。
 
蔡政府為了強化抗中,維繫民眾信心,並配合美國的戰略戰術思考,五年來推動隱含三軸線的國防政策。第一是超高價採購美製武器,包括F-16戰機、M1A2重型戰車,並啟動首次自製八艘潛艦。由於各黨一致支持對美軍購,故此主軸爭議不大。縱有人抱怨所費不貲,因朝野資訊不對等,最後都不了了之。某位同情且了解台灣國防至深的美國海軍退休將領曾提醒我,「自製潛艦需要很多配套,包括港口,總體成本將是造艦本身的三倍」。此類資訊蔡政府緊緊捂住,外界實難知曉。
 
反而美國對此主軸不以為然者甚眾。礙於台灣情面,檯面人物不公開講,但專業圈內一覽無遺。有人認為這些武器中看不中用,在中共第一波精準打擊後將所剩無幾。也有人擔心緩不濟急,成軍空窗期過長、太危險。還有人怕台灣買的武器越先進,將來中共收割的戰利品越豐碩。
 
因此美國從二○一六年底就公開提出「不對稱戰力」軸線,並多次點名用「大量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如水雷、無人機、多管火箭砲、飛彈快艇、刺針防空飛彈、陸基魚叉飛彈等,來阻止解放軍渡海占領台灣。它們成軍容易,空窗期短,經費也省。另有美國專家建議,台灣僅保留五十架F-16,把結餘的經費培訓後備軍人,在台灣城鎮、叢林、山區打游擊戰,讓共軍吃得下,嚥不下。


蔡總統口頭附和美國,實際大筆預算仍投向「少量的大東西」。她不敢老實告訴美國人,台灣沒有人想打游擊戰,而且民眾只對「大東西」有感。她更不便明說,「小東西」與美國聯結度低;如照做,怕美國將撒手不管。

 
目前這兩軸線在明顯較勁。但雙方似一致願意嘗試另一軸線,那就是建構美台軍事實體連結,並讓台灣籌建攻擊大陸內陸的戰力。攻陸行動若由美國執行,核戰風險就大為升高。迄今已公開的美台倡議包括:在台灣存放美軍戰爭儲備物資、特戰隊駐台、海巡合作、美艦停靠、部署薩德系統及攻陸中程飛彈(目標鎖定中共陸基洲際飛彈)等等,不一而足。
 
令人不解的是,蔡政府與華府迄今竟完全忽視,支撐國防最最重要的「民心」與「士氣」。他們寧可相信親綠機構做的「政治正確」民調,而不看看這幾年台灣年輕人從軍、報考軍校、志願留營的意願如何低落,現任軍士官(尤其飛行員)又如何踴躍離退。
 
再加上蔡繼續撕裂社會,打擊異己,再多「大東西」、「小東西」又有何用?想到此,只有擲筆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