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
台北論壇董事長
聯合報2016年1月10日 A14版
聯合報2016年1月10日 A14版
台灣民眾的生活環保意識非常強烈。奇怪的是,一碰到攸關安危榮枯的政經大環境時,環保的警覺好像頓時煙消雲散。
最近兩本新書引起我的注意。一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英派」,另一是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的「台海、冷戰、蔣介石」。
「英派」自序的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想想看,二十年後的台灣,會是個怎麼樣的國家?」這句充滿強烈政治暗示性的句子開啟了全書對台灣現況與願景的描述。兩百多頁的篇幅裡處處可見「台灣」,卻幾乎完全看不到「中華民國」四個字,唯一只在第二0六頁過場式地提到「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一個正在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人在選前就把「中華民國」這個重要的符號掃除得如此徹底,背後的心態十分不尋常。
因此,如果民進黨真如一般所料入主總統府甚至立法院,那將不是「又一次的政黨輪替」而已,而是台灣政治的結構性翻轉。它代表六十多年來的基本國策將從早年的冷戰對抗,轉到兩岸分治、而現在即將進入新的國家建構時期。支撐國策的力量也從美國圍堵政策,轉成兩岸和解,再變成現在的所謂「台灣民意」。這個轉變會讓將來對抗的主體從共產黨與民進黨,擴大到「中國人」與「台灣人」。
另本新書「台海、冷戰、蔣介石」乃根據半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及解密的美國、英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大量原始文件而寫成。它的「一九六二台海危機」專章描述老蔣總統如何試圖瞞著美國並利用中國大陸在「大躍進」及「三年饑荒」造成三千萬人喪生的極度混亂衰弱時期,進行縝密的軍事、經濟、內政與外交上的部署,動員「士氣高昂、訓練精實」的國軍部隊,預計在六二年的六月向福建發起攻擊,實現他「反攻大陸」的夢想。這個「國光計畫」最終由於美國的反對、美中的通氣、及中共快速調動四十萬大軍至福建對岸而不得不放棄。
這段殘酷的史實說明,不管台灣內部凝聚多大的能量,不管「台灣前途應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這句話多有道理,台灣的歷史與地理早就決定了它的前途必不可能單純地只由自己決定;周圍的大國一直在參與,甚至主導。原因很簡單:台灣的動向直接牽動它們的國家利益、人民情感、甚至政權穩定,因此它們必須參與,而它們的參與就形塑了台灣躲也躲不掉的大環境。放眼全球,台灣其實一點都不需要悲情,因為以大凌小從來就是常態,不是例外。例外的是,這個本來可以理智處理的常態竟因政黨惡鬥及媒體閉塞,而造成全民忽視大環保的罕見後果。
大環境中最關鍵的當然是北京的看法。它對台灣的思考從來都是全面性、長遠性、戰略性,而不只侷限於兩岸的互動。即使在兩岸領域,它對台灣各黨各派各團體各人的了解也遠比以前深入。其中蔡主席的兩岸言行更不像當年陳總統那樣是白紙一張,反而是斑斑可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相信將來的民共對立只靠「文字遊戲」就能解套。畢竟文字的效力還要建立在彼此的互信上。沒有互信,詞藻再美麗都沒有用。
更令人憂慮的是將來「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對抗。這些年兩岸都出現龐大的網民。他們的意向對政府多少有些影響,而且不一定由政府控制。萬一「天然獨」與「中國夢」隔空或在某些場合爆發衝突,而兩岸溝通管道又遭切斷,不能順利化解,後果實難想像。
美國態度如何?筆者已經多次撰文指出,身為世界唯一超強的美國固然高度重視台灣的安全及戰略地位,但在台海它意志及力量的集中度經常不如中共。民調甚至還顯示,台海危機是美國民眾最不願救援的對象。所以華府的優先選擇應還是管控台海衝突。
綜上以觀,如果台灣不能做好自己的大環保,大國必將積極協調管理。如果協調不成,中國大陸就可能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節拍來處理了。
從這個意義上看,台灣只要順著環境的大勢而為,還是能掌控自己的前途。若逆勢,就要重蹈一九六二年的覆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