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
台北論壇董事長
聯合報2014年9月21日 A14版
聯合報2014年9月21日 A14版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百週年。歐美各界對它已有一致的定論。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毫無疑問是由德國與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但第一次大戰的起源卻不是蓄意侵略,而是集體誤判。各國後來公布的政府文件都顯示,大戰前各國都不認為會有戰爭;即使有,一定會很快結束,而且自己一定會贏。這個集體誤判最後造成了兩千萬生命的損失及四個帝國的殞落。
很不幸的,類似的誤判所在多有,而且當事國往往付出慘痛的代價。最悲慘的例子是十九世紀的巴拉圭。它的領導人錯估敵我實力,同時與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等三個鄰國作戰。五年下來全國成年男子犧牲了三分之二。
二OO三年美國認定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武器,從而發動對伊戰爭,每星期燒掉十億美金,結果不僅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武器,而且至今仍不能自該國泥淖完全脫身。美國付出的直接代價是:經濟重創、聲望低落、全民厭戰。間接的,中國大陸趁此十年空檔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誤判的代價不可謂不低。
台灣也不能免於誤判的魔咒。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前總統驚爆「兩國論」,所依據的評估是:美國將會諒解並支持這個突破,而中共的官僚體系太龐大,反應太慢,不足扭轉新的既成事實。後來的發展卻與這個評估完全相反。中共戰機立即打破幾十年慣例,大量進入台海甚至越過中線。美國也迅速向北京撇清它與兩國論的關係,並阻止兩國論持續發酵。在李被迫回到「一中各表」,再加上九二一大地震後,危機才算解除。但原本數量有限的中共對台飛彈從此以每年一百枚的速度增加,台海安全從此出現問號。而李自己建構了十年的兩岸和解則從此畫上句點。
當前的台灣也有兩個誤判正在流傳。第一,我國與別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可以不顧大陸因素。用選舉語言說,就是要「從世界走向大陸,而不是從大陸走向世界」。這個說法忘記了一個歷史教訓。十三年前台灣與中國大陸同時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時台灣其實早已完成了與各會員國的談判,但各國為了讓中國大陸先一步入會,故意讓台灣原地空等了將近兩年,還美其名曰,「完成但未結束」(completed but not concluded)。
現在兩岸經貿實力比以前更為懸殊。如果還認為全世界會比十三年前更樂意配合台灣單方面「先世界、後大陸」的優先順序,那就是嚴重昧於世界大勢。當年在政黨輪替前後實際參與世貿入會的人如今橫跨朝野兩黨,對這經驗應該記憶猶新。希望他們不要自誤誤人,引導民眾做出錯誤期待。
另一個誤判就是,「只要打贏二0一六年的總統大選,中國就會自動調整來配合」。過去二十幾年,由於中國大陸羽翼未豐,台灣的民主化舉世稱羨,以致力量相對較小的台灣確曾打破國際常規,「尾巴搖狗」了很長時間。李登輝當年的康乃爾訪問及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及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與「外交休兵」都曾迫使大陸甚至美國被動因應,有時反對,有時配合。
但現在時移勢遷,大陸軍經外交實力已非吳下阿蒙。美國雖對北京在戰略上仍不信任,但普遍的認知是美中關係「重大到不能失敗」(too big to fail),當然也就不希望台灣再來攪局。更重要的,大陸新領導人不論是內部的權力布局、機構改革、肅貪「打老虎」,或對外關係的處理,處處都透露高度信心後面的定力,以及堅持主導形勢的機鋒。即以最近兩岸關係為例,大陸對台政策既以「和平發展」定調,就不再受到台灣民間爆發的太陽花學運或馬政府啟動的「個別事件」所影響。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也在六月底不懼負面氛圍,堅持實現他自訂「上半年訪台」的諾言。如果台灣下次大選後的政策衝擊到「和平發展」的基調,我們很難想像這麼有主見、要主導的北京會「自動創造條件」來配合台灣的新政策。
這兩個誤判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兩國論過度一廂情願的教訓。真希望歷史不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