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近日再度加劇對俄制裁力道,外交政策負責人卡哈·卡拉斯明確表態:「歐洲不會撤回對烏克蘭的支持。」本輪制裁涵蓋多項關鍵措施,包括將俄羅斯石油價格上限從每桶60美元下調至48美元、封鎖俄國船隻進出歐洲港口,並擴大對俄金融體系的打擊,進一步將壓力從戰場延伸至經濟命脈。在西方持續制裁與軍援雙重施壓下,俄羅斯與烏克蘭也在戰場上展開一場軍事創新的競賽。從烏克蘭自製遠程FPV無人機與電子干擾設備,到俄羅斯部署機器人地雷與自動化反砲火雷達系統,雙方的軍工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演進速度堪比矽谷科技業。

俄烏戰爭──技術創新的縮影
俄烏戰爭無疑是一場「無人系統」的試驗場,其密度與應用多樣性前所未見。
烏克蘭方面,自2014年起便在戰場導入Mavic無人機進行ISR(情報、監視與偵察)任務,戰時初期甚至仰賴士兵自行購買機體。隨著全面戰爭爆發,烏克蘭國防體系積極採納民間創新,大量部署FPV(第一人稱視角)自殺式無人機,成本甚至低至200–1000美元,具備彈性掛載能力,可依任務需求改裝為轟炸、偵察、中繼或AI目標識別型號。更進一步,烏方研發出「母艦型」固定機翼無人機,可釋放多架FPV機體執行蜂群戰術,甚至發展出具3000公里航程、使用渦輪噴射引擎的導彈型無人機「Lyutyy」與「Bober」,對俄後方構成實質威脅。

葉夫根尼(呼號:「鳥」)駕駛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攻擊恰西夫亞爾的俄軍陣地。攝影:大衛基里琴科

另一邊,俄羅斯則大量改裝伊朗製Shahed-136為遠程攻擊無人機,同時效仿烏軍部署光纖控制無人機,用以克服電子戰干擾。俄軍也倚重自產的LancetOrlan系列無人機進行反砲兵作戰與後勤襲擊,其精準度與航程提升,使得烏軍砲兵部署變得極其困難。此外,俄方透過民間志工與企業「人民VPK」推動UGV(無人地面車輛)研發,從神風車輛、布雷平台到可自駕的物資運輸機具,成本與生產效率成為設計重點。戰場不僅是火力交鋒場,更是測試AI、衛星連線、機器人協作與電子戰抗性的前沿實驗室。

Dodger」:烏克蘭前線的多功能戰場機器人
Dodger」是一款由烏克蘭本土軍工工程師團隊、直接吸取前線士兵使用經驗所設計的4×4輪式無人地面車(UGV),搭配輕裝甲防護,可承載高達250公斤(約551磅)的物資,包括彈藥、補給或被傷者。其低矮車身易於穿越複雜地形,並設計為『子彈防護』結構,得以在遭受輕武器射擊或爆裂物碎片威脅的前線環境下執行任務。正因如此,Dodger能操作於高風險戰區而不受人員傷亡,並通過烏克蘭國防部的正式投入使用程序成為制式裝備。

儘管 DODGER 體積小、輪廓低,但它可以運載四分之一噸的有效載荷。(/烏克蘭國防部)
 
Dodger具備多功能模組化能力,不僅用於後勤支援,將彈藥與醫療裝備運送至前線,也能進行傷員撤離與地雷鋪設等工程支援行動。其小巧、機動、裝甲的設計特性,使其能深入前線探查危險路段,降低人員受損風險。在烏克蘭大規模推行無人系統的背景下,Dodger與其他UGV(如TermitShabliaKrampus等)協同作業,揭示了對俄國常規兵力的非對稱壓迫戰略。此外,Dodger也代表烏克蘭在戰爭實驗室中快速應用創新技術的一環,其戰場應用正在重塑陸戰後勤與工程支援的格局,進一步凸顯無人平台在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戰術價值。

MS001AI無人機:俄軍打造數位掠食者的實戰首秀
俄羅斯「MS001」由改良版 Shahed‑136 聯合設計,其最大亮點是內置一顆由 Nvidia Jetson Orin 小型超級運算單元,該晶片每秒能執行高達 67 兆次運算,搭配 FPGA 晶片、熱成像、CRPA 抗干擾 GPS 與高效率的無線電模組,實現對目標即時偵識、分類與鎖定。其自主作戰能力強,可在GPS被干擾環境中自動導航、選擇目標,甚至與其他 MS001 無人機連結成群,互補損失,正如烏方將其稱為「數位掠食者(digital predator)」,能在戰場空間自主生成「擊殺名單」。

俄羅斯測試由 Nvidia 驅動的可自主捕獵目標的殺手無人機。圖/弗拉迪斯拉夫·克洛奇科夫少將/LinkedIn
 
20256月,一架 MS001 在蘇梅上空被烏克蘭防空攔截,烏方指出這標誌俄軍導入 AI 自主「巡獵型」無人機且非實驗而是實戰部署。俄軍在運籌深度打擊任務中部署 MS001,小組協同行動對能源、物流、指揮節點等高價值後方目標構成重大威脅。此技術突破凸顯兩點:一是雖受西方制裁,俄國仍透過灰市從香港、新加坡、土耳其等通路進口超過 1,700 萬美元 Nvidia AI 晶片;二是俄軍武裝力量中突顯出 AI 技術擴散趨勢,已不僅是 ZALAOrlan 之類單純偵察無人機,而是高度自主、群體式攻擊平台,有潛力重塑現代防空與戰略回應體系。

無人戰爭的實驗室:從戰場邊界走向技術邊界
當飛彈的成本由百萬美元降至數千,當每月有數十萬架無人機填滿前線上空,俄烏戰爭早已超越傳統軍事邏輯,成為軍事科技現代化的縮影。雙方在有限資源下大量實驗、快速迭代,打破官僚框架,賦予民間創新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從FPV蜂群到光纖導控、從平價改裝艇到終端AI導引,這場戰爭的技術進展值得全球國防體系深思:真正致命的武器,可能不再昂貴,而是靈活、可量產且具備適應力的「戰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