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情報往往是決定一場戰役獲勝的關鍵。雷達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尼古拉特斯拉於1917年首次建立關於在距離內使用無線電波偵測對象的概念。而雷達第一次被用於軍事目的,始於二戰前: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此後,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隨著技術不斷更迭,雷達變得愈發靈敏,各國間也在雷達的偵測與反偵測中不斷博弈。
如今,隨著技術不斷更迭,雷達變得愈發靈敏,各國間也在雷達的偵測與反偵測中不斷博弈。
中國科幻雷達實現進光速潛艦偵測
近日,中國科學家利用高能量微波合成技術在空中製造電發射源,在潛艇探測上取得巨大突破。這種虛擬的訊號源,被稱為「幽靈雷達」,能在以接近光速前進的同時不斷發射電磁波。
近日,中國科學家利用高能量微波合成技術在空中製造電發射源,在潛艇探測上取得巨大突破。這種虛擬的訊號源,被稱為「幽靈雷達」,能在以接近光速前進的同時不斷發射電磁波。

這個虛擬訊號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進,可以連續發射電磁波。(示意圖/來源: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military/submarine-detection-at-near-light-speed-possible-with-chinas-sci-fi-like-radar)
幽靈雷達使用超級低頻(ELF)的電磁波頻率,可以穿透海水,偵測隱藏在水面下數百公里的潛水艇。科學家解釋道,當暴露於頻率低至100Hz的訊號時,海水中核潛艦的雷達截面積(RCS)可達88平方公尺。這使得使用「普通磁性探測器」探測水下目標成為可能。
ELF訊號的波長超過100公尺,通常需要兩天線單元間的距離較長,因此產生此類極低頻率的訊號需要大量天線。對此,研究團隊將發射陣列的長度縮短至約100公尺,能輕易安裝至中國海軍的潛艇上。。這些天線發射的高頻、高功率電磁波在天空中匯聚,形成一個虛擬的無線電發射源。當一個源消散時,另一個源立即產生,確保低頻訊號的連續流動,並利用都卜勒效應,使近光速運動成為可能。
雷達技術的矛與盾ELF訊號的波長超過100公尺,通常需要兩天線單元間的距離較長,因此產生此類極低頻率的訊號需要大量天線。對此,研究團隊將發射陣列的長度縮短至約100公尺,能輕易安裝至中國海軍的潛艇上。。這些天線發射的高頻、高功率電磁波在天空中匯聚,形成一個虛擬的無線電發射源。當一個源消散時,另一個源立即產生,確保低頻訊號的連續流動,並利用都卜勒效應,使近光速運動成為可能。
如果說幽靈雷達是偵測技術的「矛」,那麼雷達防禦塗層就是反偵測最好的「盾牌」。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始終致力於開發創新的「反偵測」隱形裝置,包括今年二月的「等離子隱形裝置」,以及一種廉價的鐵迷彩塗層,可以擊敗雷達與紅外線偵測設備。

中國 J-20 隱形戰鬥機。來源: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innovation/china-new-stealth-coating-blinds-radars
近日,中國軍方聲稱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超薄雷達防禦塗層,可以吸收低頻電磁波(EM),可以隱藏反隱形雷達的目標。不同於現有隱形塗層只能吸收部分電磁波,這種新開發的隱形塗層可以吸收各個角度的電磁波。這種材料可以將波長落在20至70公分的電磁波轉化為熱量,並且重量輕、柔韌且易於大量生產。這個波長範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屬於常見的反隱形P 波段和 L 波段雷達系統。
研究人員揭密道,超材料是這種新型隱形塗層的秘密武器,當低頻電磁波撞擊塗層時,會在金屬塗層外產生電流,在快速轉化為熱量後,迅速消散於空氣之中,有效減少反射的雷達訊號。雖然現在的塗層有許多,但僅有1.5毫米的超薄厚度使其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