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當下所記錄到的畫面可以清晰看到6道火光快速掉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vy6EihKWs&t=5s)
Defense Express所製作的「雪松」飛彈系統的概念圖
(https://en.defence-ua.com/weapon_and_tech/what_missile_hides_under_the_name_kedr_and_could_it_be_both_oreshnik_and_rubezh-12631.html)
根據俄國消息報(Izvestiya)的採訪,「榛果樹」飛彈的可能射程落在2,500至3,000公里,延長射程可能達到5,000公里,但未達到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此外有關這款飛彈的設計起源,在俄國軍事專家們之間也有差異。存在著可能為縮減版RS-24「亞爾斯」(Yars)洲際彈道飛彈或增程版9K720「伊斯坎德爾-M」(Iskander)短程彈道飛彈之說法。 其中RS-24「亞爾斯」的說法正好與西方情報機構推定的RS-26「邊界」飛彈改良型不謀而合。
RS-26「邊界」為2008年莫斯科熱能技術研究所(Moscow Institute of Thermal Technology, MITT)所設計的洲際彈道飛彈,被認為是基於RS-24「亞爾斯」的設計所研發而成,但距離較後者短的飛彈。在2012年的試射中以輕量彈頭飛行了5,800公里,因此使RS-26「邊界」被定義為洲際彈道飛彈。此外在同年也試射過2,000公里的距離,更被懷疑違反《中程彈道飛彈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 INF)限制部屬射程500至5,000公里之飛彈之規定。
2015年莫斯科熱能技術研究所成功試射RS-26
(https://tass.com/russia/786100)
可見如今這款武器的定義尚未得到一個統一的說法,不過烏克蘭防務媒體Defense Express提出另一種不同的觀點。鑒於RS-26「邊界」與「雪松」在部分構想上,皆繼承了RS-24「亞爾斯」(Yars)的設計或零件。且據傳「雪松」採用模組化的設計,以調整酬載量與飛行距離,這也可能使RS-26「邊界」和「雪松」可以共用如彈頭等部分。基於共通設計與技術來看,上述兩種飛彈有可能共用同一種系統,但為不同用途之型號。這種說法也指向了過往俄羅斯誇大飛彈能力,來達成心理及戰術上的威嚇戰略。 雖然這款新飛彈的攻擊能力並不如洲際彈道飛彈,但其酬載能力及射程依然對區域內的北約基地造成威脅,未來北約及烏克蘭如何應對該款新武器則值得關注。